202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
语文学科密卷(二)答案
一、单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12小题,每小题3分,共36分)
1.【答案】C
【格木解析】
A.“脂肪” 的 “脂” 读音是 “zh长吁短叹” 的 “吁” 读音是 “xū”,这两个读音都是正确的。“长吁短叹” 中 “吁” 表示叹息的意思。
B.“熟稔” 的 “稔” 读音是 “rěn”,意思是熟悉。“牵强附会” 的 “强” 读音是 “qiǎnɡ”,表示勉强的意思,这两个读音也是正确的。
C.“贮藏” 的 “贮” 读音应该是 “zhù”,而不是 “chǔ”。“徇私舞弊” 的 “徇” 读音 “xùn” 是正确的。“贮藏” 意思是储藏。
D.“饮马” 的 “饮” 读音是 “yìn”“戛然而止” 的 “戛” 读音是 “jiá”,这两个读音正确。“饮马” 是使马喝水的意思。
故正确答案是C。
2.【答案】D
【格木解析】
A.“玷污” 意思是弄脏,使有污点。“物竞天择” 指生物相互竞争,能适应者生存下来。这两个词语书写正确。
B.“恻隐” 意思是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。“怏怏不乐”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。书写没有错误。
C.“侥幸” 意思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。“铤而走险” 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。书写正确。
D.“蹂躏” 意思是践踏,比喻用暴力欺压、侮辱、侵害。“义愤填膺” 中 “膺” 指胸,“义愤填膺” 意思是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,而 “鹰” 是鸟类,所以 “义愤填鹰” 是错误的。
故正确答案选D。
3.【答案】A
【格木解析】B项,“主宾搭配不当,农业……国家”搭配不当。“农业”应改为“中国”。C项,一面对两面。“能否”应删掉。D项,“超过”和“左右”矛盾,应删去其中一个。
4.【答案】B
【格木解析】“丰富”与“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”相对应,因为倾听能让人获取更多知识、观点等,从而使内心丰富;“谦虚”和“山外有山天外有天”相呼应,当听到更多厉害的人和事时,会让人懂得谦虚;“安宁”与“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”联系紧密,知道别人也有类似经历,自己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宁;“警醒”和“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,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”相匹配,意识到别人的忙碌会让人自我警醒。
5.【答案】D
【格木解析】
A.“青鸟不传云外信,丁香空结雨中愁” 运用了拟人、象征的修辞手法。“青鸟不传云外信” 将青鸟拟人化,说青鸟不传递远方的信息;“丁香空结雨中愁” 把丁香花赋予人的情感,象征着忧愁,用丁香结来表达内心的愁绪。
B.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 运用了拟人修辞。将羌笛和春风拟人化,“怨” 字赋予羌笛人的情感,好像羌笛在抱怨;“春风不度” 则是将春风当作人,说它不度过玉门关,表达出戍边战士的哀怨。
C.“多少绿荷相倚恨,一时回首背西风” 运用了拟人修辞。“相倚恨” 把荷叶拟人化,赋予它们怨恨的情感,“回首背西风” 也好像荷叶在有意地背对着西风,生动地表现出荷叶在秋风中的姿态和情绪。
D.“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”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。“三万里”“五千仞” 是夸张的数字,极言黄河之长、华山之高,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,没有运用拟人手法。
故正确答案选D。
6.【答案】D
【格木解析】A.省略号和 “等” 不能同时使用,应删去省略号。B.“史记” 是书名,应该用书名号《史记》。C.两个顿号使用错误。相邻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时,中间不能用顿号,“只能看到两侧八、九公里和前方一、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” 应改为 “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”。
7.【答案】C
【格木解析】A 选项,“忍俊不禁” 本身就是忍不住笑的意思,与后面的 “笑了起来” 语义重复,使用不恰当。B 选项,“莘莘学子” 指众多的学生。前面不能用 “一个” 来修饰,属于搭配不当选项。D 选项“语无伦次” 意思是话讲得乱七八糟,毫无次序。与前面 “逻辑严密” 相矛盾,不能用来形容即兴讲话好。C 选项,“前仆后继” 意思是前面的倒下了,后面的紧跟上去。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。用来形容革命先烈的英勇行为,使用恰当。
8.【答案】B
【格木解析】A选项,“这方面” 指代不明,不知道指代的是欣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,还是创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。C选项,“许多朋友送来的生日礼物” 可以理解为许多生日礼物是由一个朋友送来的,也可以理解为礼物是由许多朋友分别送来的。D选项,“正在上课的是他的儿子” 有两种意思。一是他儿子是老师,正在给别人上课;二是他儿子是学生,正在接受老师上课。
9.【答案】D
【格木解析】A选项,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、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,是一个敬辞,往往是上对下,且不用于第一人称叙述。B选项,“狗拿耗子——多管闲事”是一句歇后语,带有贬义,对老师说这样的话很不礼貌,不得体。C选项,不当之处:“馈赠”是敬辞,一般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,不能用于自己送给老师东西时自己说。D选项,“拙作”是谦称自己的作品,“不吝赐教”是请人指教的客气话,使用正确。
10.【答案】C
【格木解析】A项,“楚辞”这种诗体形式比较自由。B项,“救救孩子!”这是反封建斗士鲁迅发出的第一声呐喊,出自他的作品《狂人日记》。D项,《白夜》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。
11.【答案】A
【格木解析】A选项,【南朝梁】 周兴嗣 《千字文》【南朝梁】 萧统 《昭明文选》。
12.【答案】D
【格木解析】在2022版新课标中,于阅读与鉴赏中,如下写道:“第四学段:能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。养成默读习惯,有一定的速度,阅读一般的现代文,每分钟不少于500字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,扩大阅读范围。”这体现了对初中阶段学生默读速度的要求,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。
二、教学设计题(本大题共2小题,每小题8分,共16分)
阅读下面的现代文,完成13~14题
13.【格木解析】
(1)思维能力:
①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,包括人物、情节、环境,并能通过分析文本,梳理出《皮鞋》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。
②通过自主阅读、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,分析傅队长和羊倌儿等人物形象,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、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,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写作中。
(2)文化自信:
①感受傅队长等勘探队员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、乐观积极、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,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、勇于探索的精神,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。
②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,通过傅队长与维吾尔族羊倌儿之间的交流互动,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,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。了解塔里木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,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,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。
14.【格木解析】
Ⅰ衔接过渡语,结束学生回答
Ⅱ简单概括学生回答
Ⅲ总结明确问题的答案
(1)句子内容与含义回顾
①明确句子描绘的核心对象是“一群羊”,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,将其比作“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”。
②强调这种比喻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象描述,更蕴含着在特定情境下羊的出现所带来的特殊意义和情感冲击。
(2)修辞手法及效果分析
①比喻修辞的运用
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羊的形态和颜色特征。羊的洁白与云朵的洁白相呼应,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羊在沙漠环境中的醒目和独特。
通过将羊与云朵联系起来,赋予了羊一种轻盈、灵动的美感,与沙漠的沉重、死寂形成鲜明对比,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。
②效果总结
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傅队长看到羊时的场景,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,丰富了文章的意境。
(3)承上启下(过渡)
①与上文的关联
上文描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,如 “遍地是死亡的颜色 —— 毒辣辣的日头照射出一片惨白色”,在这样的背景下,羊的出现显得格外突兀和珍贵。
傅队长等人正面临干粮耗尽的困境,羊的出现为解决饥饿问题带来了希望,与上文的艰难处境形成转折,推动了情节的发展。
②对下文的影响
引发了傅队长后续与羊倌儿交流、试图用各种方式换取食物的情节,是故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。
羊作为连接傅队长和羊倌儿的媒介,进一步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,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层次。
(4)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
①从傅队长的角度
体现了傅队长在困境中敏锐的观察力。他能在茫茫沙漠中迅速发现羊,表现出他作为队长的警觉和对生存机会的把握能力。
反映了傅队长内心的情感变化。看到羊时的惊喜和兴奋,通过这句描写得以展现,使傅队长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、丰满。
②从整体角度
羊的出现以及傅队长对羊的反应,共同塑造了一个在艰难环境中积极求生、不放弃希望的人物群体形象,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智慧。
(5)主题表达方面的意义
①生命与希望的象征
在荒芜的沙漠中,羊象征着生命的存在和延续。它们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,给人以希望和力量,突出了在困境中生命的顽强和珍贵。
②人与自然的关系
羊是沙漠环境中的一部分,它们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自然的多样性和包容性。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,生命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方式,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主题。
③对困难的态度
句子所描绘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反应,传达了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绝望、积极寻找出路的态度。羊的出现成为了改变困境的契机,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,勇于探索和尝试。
Ⅳ总结与拓展
①总结句子在文学表达中的多方面作用,包括修辞、情节、人物和主题等方面的贡献。
②拓展学生的思维,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,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。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,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运用,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。
(注意:按照分值,分点答题,从总结明确答案中选取4点解答即可)
三、案例分析题(本大题共2小题,第一小题8分,第二小题10分,共18分)
阅读《狼》课堂实录,完成15~16题。
15.【格木解析】
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,做到了:
(1)突出学生主体地位,倡导自主合作探究。该案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,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、观察画面复述课文等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,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,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。分组学习是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。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,分别学习不同的段落,然后进行交流汇报。在小组合作中,学生们互相交流、讨论、补充观点,共同解决问题,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,引导学生深入探究。如分析狼和屠户的行为心理、探讨屠户不同阶段做法的原因、思考两篇文章中狼的区别和联系等。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促使学生积极思考、主动探究,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(2)构建学习任务群,注重情境性。新课标强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,注重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。在案例中,教师将课堂教学分为多个任务,如让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导入新课;分组学习不同段落,疏通文意并分析狼和屠户的心理;根据画面复述课文;阅读《感恩狼》进行对比分析等。这些任务明确具体,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,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五幅图,让学生根据画面复述课文,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情境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。同时,在讨论寓意时,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如举例在街上遇到坏人要钱该如何应对等,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3)重视评价反馈,激励学生成长。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的重要性,要求教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。案例中,在学生朗读课文、复述课文、回答问题等过程中,教师及时给予反馈,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。如对学生朗读中的错误及时纠正,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(鼓掌等)。这种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,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策略,提高学习效果。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,如让学生互相比较复述课文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热烈鼓掌等。这些激励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,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。
(4)立足核心素养,以文化人。2022版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,包括文化自信、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。在这堂课中:教师注重文言文基础字词的教学,如范读课文后展示生字让学生认读,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字音和停顿错误。这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,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。在学生复述课文、翻译段落等活动中,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。《狼》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学习该篇目,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,了解传统文化中对人性和兽性的思考。同时,引导学生阅读《感恩狼》并进行对比分析,拓宽学生对狼这一文化意象的认识,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,彰显了文化自信。
16.【格木解析】
(1)语言运用:教师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对文言文字音、朗读停顿的学习。通过师范读、纠正学生朗读错误等方式,让学生能够准确、流畅地朗读文言文。这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文语感,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,为后续深入理解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复述课文内容,这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、连贯表达的能力。学生需要将文言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,这一过程使他们学会如何用现代语言准确地表述古代故事,提高了语言转换和表达的技巧。
(2)思维能力:在分组讨论环节,学生针对文中狼和屠户的行为及心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,并进行分析解答。例如,思考 “狼遇到屠户,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”“屠户为什么这时候才采取行动” 等问题,学生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逻辑推理,从狼和屠户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动机和策略,从而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。在拓展阅读《感恩狼》后,学生能够对比两篇文章中狼的形象差异,并对狼的善恶进行辩证思考。这启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,让他们明白不能仅凭固有印象来判断事物,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。
(3)审美创造:通过学习《狼》这一文言文寓言故事,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冲突(屠户与狼的斗智斗勇)、人物(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智勇)描写等文学要素,使学生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了文学审美体验。
(4)文化自信:《聊斋志异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,通过学习其中的《狼》这篇文章,学生接触到了古代文学经典中的文化内容。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、社会观念等,如对善恶的判断(恶势力的象征——狼,正义勇敢的代表——屠户),这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。在拓展阅读环节,学生不仅局限于课文中狼的负面形象,还了解到狼在其他文化语境(如生态文化)中的作用,以及不同文化故事(如印度狼孩)中狼的形象,拓宽了文化视野,加深了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。
四、作文题(本大题共1小题,30分)
17.阅读下面的故事,联系教育实际,自拟题目,写一篇400~600字左右的议论文。
这个故事对于教育工作者有以下启示:
以身作则:老禅师通过自己的行为,而不是言语,向小和尚展示了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。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意味着,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,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。
理解与包容:老禅师在面对小和尚的错误时没有立即责备,而是给予了他理解和包容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,也应该先尝试理解学生的动机和情境,而不是立即进行惩罚或批评。
关注个体:老禅师注意到小和尚的行为并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,这启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因材施教,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。
引导而非控制:老禅师通过引导小和尚关注天气变化,而非直接指出其翻墙的错误,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。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通过引导和激励,帮助学生自我成长,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学生的行为。
注重情感沟通:虽然老禅师没有直接责备小和尚,但他的平静和关心让小和尚感受到了自己的错误,并产生了改正的动力。这提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,通过情感连接来促进学生的成长。
综上所述,这个故事启示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、理解包容学生、关注个体差异、引导学生自我成长,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。
《以身立范,润心无声》
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无声教育的魅力。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,无声教育如同一股清泉,悄然流淌,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。
家庭教育中的无声教育,是父母的言传身教。父母的品德修养、行为习惯、价值观念等,都会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渗透到孩子的心灵。比如,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,孩子往往也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;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家庭,孩子也会学会关心他人、尊重他人。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曾子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,这种无声的教育远比言语的说教更有力量。
学校教育中的无声教育,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校园文化的熏陶。一位富有爱心和耐心的教师,会用鼓励的眼神、温暖的话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;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,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,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。陶行知先生“四块糖果”的教育故事,充分体现了他以爱和理解去引导学生,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,让学生在感动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。
润物细无声的教育,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。它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,用爱去呵护学生的成长,用智慧去引导学生的发展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无声中培育出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让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,都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,用爱和智慧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。
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,可以获取更多备考资料,欢迎加入 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: 709769401
一手招考信息 海量备考干货
扫码关注“格木教育”微信公众号